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1基础教育走向世界不能“盲目接轨”
- 11/11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治理,看这4位教育名家的
- 11/09陶立坚:加强医学基础教育,提升医学生综合能
- 11/07“民办+”新探索,肇庆推动基础教育提质
- 11/06“民办+”新探索,肇庆推动基础教育提质
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治理,看这4位教育名家的
11月7日,“第五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成功举办。其中“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治理”研讨在分论坛一举行。本论坛由方略研究院院长王刚主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华中师大一附中党委书记、校长周鹏程共同分享并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治理策略和可行性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张志勇院长作了主题为《后疫情时代重构学校未来的三个路径三个思考》的演讲。
未来学校教育的价值重构
一是德性成长,包括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政治认同、公民责任等方面的价值建设与实践能力,它是价值培养的核心目标。二是情感能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机器与人类自身争夺情感的时代,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世界的建设,如同理心、交往力、合作性等。三是创造能力,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数据能力,包括数学建模能力、编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责任。这些构成了未来时代学校教育价值体系重构的核心内容。
未来学校课程重构走向
第一,从内容来讲,不再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而是基于现实生活问题解决情景需要的主题来建构课程,这是课程建构逻辑的重大变化。第二,从主体来讲,从教师个体生产方式转变为团队集体的课程生产方式,课程建设将进入集智时代。第三,从场域来讲,从学校课程到校外社会化场域的课程实施成为常态。第四,从供给方式讲,课程的供给将从单一的学校公共服务课程向校外市场供给的课程开放,学校会拿出公共服务的资金购买校外培训、网络教育、家庭教育等课程进入学校体系。
未来学校教育治理重构的关键词
首先是自组织。基于共同愿景、共同价值观、内在规则约束下的契约管理,会成为未来学校治理最重要的趋势。其次是技术治理,人机协同。机器是为人服务的,机器是人人学习的工具,教师教学的工具、管理的工具,机器要解放人,而不能奴隶学生与教师。第三是合作治理。治理参与力量不再是学校科层化的行政管理为核心的治理方式,而是教师团队、家长团队、学生团队多元协同治理的格局。最后是学校教育、校外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已经没有边界,人类将进入全域教育时代。在全域教育时代,学校教育要担负起教育领导者的角色,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发表了分享了《“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的重建》。
后疫情时代是线上线下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
后疫情时代是双师融合教学的新时代。李所长提出的“双师”一个是人师,一个是机师,机器做老师,人工智能做老师。未来的教育教学将进入人师与机师融合教学、协同教学、协同育人的时代。后疫情时代将进入到五育融合的新时代。要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治理体系一个重要的支点、撬动点就是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实践。“融”意味着教育行动,更意味着教育实践。第四,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育人思维、责任能力。
如何通过“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的重建
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的重建,切入点就是五育融合。通过五育融合撬动、推动未来治理体系的重建:
一、突出“整体”。围绕五育融合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实施和整体评价。打破传统的加法思维,避免叠加。在整体的框架内,在五育关联意义上全面思考顶层设计各育的具体实施。
二、突出“融合”。这个融合是为了推动基于五育融合基础教育治理新体系构建所需要的融合。包括发展目标的融合、公平与质量的融合、社会不同教育主体的融合等。
三、突出“过程”。达成公平而有质量的目标,融合过程的高质量是重中之重。
四、突出“机制”。建立基于五育融合的工作系统,促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和相互作用,建立育人评价新机制。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网址: http://www.jcjylt.cn/zonghexinwen/2020/111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