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18没作业也没书?新西兰基础教育到底是什么?
- 08/18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保障机制
- 08/18招生季|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基础教育与艺术学院
- 08/18“九年基础教育傍”名校 曝济南绿地华彤苑涉嫌
- 08/17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走向融合与重构
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保障机制
贵州日报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开办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必要配套工作,成为促进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和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经过调研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也存在办学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需引起重视并尽快建立保障机制。
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政策支持机制。易地扶贫搬迁经费按照“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县抓落实”的资金管理机制,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有关办学经费、师资保障等政策如何持续,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属于义务教育,要进一步明确此类学校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办学审批、编制划拨等配套支持政策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以确保此类学校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师资力量配备。调研中发现,多数县(市)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的师资配备很重视,选拔配备了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教师任教。但是依然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师资结构性问题突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等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师资力量是办学质量的关键,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可以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聘请部分退休教师和社会其他师资力量充实到这些学校;二是持续选派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这些学校进行挂职锻炼、任教、结对帮扶和指导;三是可以与地方高校合作,选派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支教或顶岗实习。各市州本科高校领办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既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更是对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内部治理方式、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探索和实践,突出“领办”性质和导向,确保质量和水平,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各方好评。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特点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和关爱教育。据调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交流、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特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就有必要组织教师开展针对性的综合素质教育,实施民汉双语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普通话训练,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点开展课外活动,对性格内向、心理亚健康的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关爱教育。
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是新时代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办学,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形成学校发展共同体。地方政府应在办学经费投入、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支持,全力保障其发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注重政策落实和引导,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的突出困难和现实问题,强化对这些学校师资力量的统一调配和业务指导培训,宏观把控学校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向。区域内的高校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办学优势,主动服务学校发展,尤其要突出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学校内涵建设发展方面的“领办”作用,将地方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自身特色发展同“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成效。此外,还要注重形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促进搬迁群众与安置点学校适时沟通、对话、交流,形成家校(园)和谐互动、共生发展的良性关系。要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一校(园)一策、一校(园)一特的个性化、特色化色发展之路。
(执笔:黄胜 吴诗航)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网址: http://www.jcjylt.cn/zonghexinwen/2020/081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