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15阅读!阅读!——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
- 03/13区教委基础教育一科召开新学期工作部署会
- 03/13105项!2020年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布
- 03/13蚌埠市以智慧教育“123模式”推动基础教育一体
- 03/13在全省中小学中位列第一!我校喜获省级基础教
关于基础美术教学中绘画色彩本质的认识
一、引言
传统的色彩教学方法过于理性,可能会使初学者形成较为刻板的色彩意识以及绘画观念,事实上,正确认识绘画色彩的本质,需要摒弃理性的分析或者减弱理性的分析,带着充沛的情感去体验色彩的美妙。[1]色彩教学是长久以来教师认为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传统的色彩教学往往是让学生从轮廓、明暗以及色调进行完整的刻画,此种教学过程会给学生带来固化的色彩感觉和刻板的印象。并且学生分不清色彩的联系和区别,也缺乏真实的光色体验,学生对于颜色的运用也偏向于习惯性选择,其画作也单调空洞,没有整体的色彩关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生开始学习相关的技巧,去死记硬背相关的色彩变化关系,或者模仿教师的色彩处理方法以及参照相关书籍上的色彩处理方式,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模仿的方式过于僵化,也没有较强的目的性,过于侧重理性的分析,而忽略了自身对于色彩的真实感受,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另外,由于传统思想中素描基础地位的局限,许多色彩写生仍以素描作为主调,而色彩课程反而成为其“配角”,没有达到真实的色彩教学。这种惯性的教法阻碍了绘画课程教学的发展,让色彩教学处于一种长期脱离艺术本质的状态,学生也很难主观地去发现色彩变化规律,限制了学生色彩发现以及表现力的提升。
二、基础美术教学中绘画色彩的本质认知
(一)视觉形象是对现实的创造性感受
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是由于人们心灵远比自然丰富得多,人本身的感知潜力也非常强烈,普通的色彩感知再加上一定的创造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色彩的独特魅力和味道。色彩的独特魅力也是由于其身上具有的抽象的味道,能够感受到“味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是超越现实的一种主观体验。在对物体进行描绘时,依据物体的色彩,人们在对其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时,也不是要机械地模仿,而是要摸清色彩本质,再对其进行创作,让色彩的表现更有张力,更有感染力,让意境更加纯粹空灵。如果仅依靠对物体表面色彩以及对其他画作颜色进行模仿,就不会形成较好的色彩感觉,对于色彩始终不能有较好的理解,画作也将平平无奇,没有生命力,不能引起人们的共情,色彩运用能力也会止步不前。
如果在绘画过程中,绘画者只依照自然界中的颜色进行创作,反而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画作的写实性和色彩表现力具有相关性,画作写实性更强,其色彩表现力会相对减弱,因此,两者要合理取舍。可以相对地减弱写实性,借助色彩来进行物像的表达,让画面富有更强的生命力以及表现力。[2]色彩是视觉的根本,是一种较为活跃的视觉力量,而视觉的基础是明度和色彩。其实人能够较好地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能够对色彩进行分辨,明度和色彩都能对物体进行形象的塑造,人的视觉感官本身就有重色轻型的本能。因此,人类的视觉感官对于色彩的感知更加深刻,其表达出情感的可能性也更高,张力以及感染力也更强。总的来说,绘画色彩就是人整体视觉机能的综合性反应,其基点是人的视觉感受,这就需要绘画者能够通过主观的感受来发现色彩,对色彩进行感知,感知光影和明暗关系以及情绪等。优秀的色彩表现实际上是情感的共鸣,是抽象的表现,由色彩而触发的表现力比形象的物体强烈得多,这也是进行色彩感知的价值所在。[3]
(二)固化研究会导致色彩发展畸形
色彩从不是单一的存在,其包括了多个元素,具体的表达形式也非常丰富,在视觉效果之上,“形”和“色”是相辅相成的,色彩绘画的精神实质是色调和对物体形象的塑造,因此,色彩绘画能够完美地利用色彩对物体的形象进行表达。在传统的绘画中,色彩和素描联系紧密,较为纯粹的色彩观在传统的绘画中没有体现,而古典绘画通常是以“形”为主导,色彩只是辅助“形”的一种外在手段,往往绘画者也会注重“形”的描绘而忽略“色”的表达,不能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绘画作品本身应该具有的张力以及感染力等不能完美呈现。没有正视色彩的主导地位,会导致画作没有生命力,缺乏色彩带来的情感共鸣,没有张力和感染力。但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色彩的地位逐渐被正视,色和形的关系有了新的调整,色彩的巧妙灵活运用也给绘画作品带来了新的生机。另外,部分教师只进行固化的教学研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先入为主,尤其是初学者,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初学者受到不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未来的色彩发展畸形。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网址: http://www.jcjylt.cn/qikandaodu/2021/0316/766.html
上一篇:抒情机杼
下一篇:创新均衡优质第二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