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3石景山区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成果喜获全国基
- 11/13基教观察|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谁来补上这一课
- 11/12基教观察|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谁来补上这一课
- 11/11?保定市举办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校长论坛
- 11/11基础教育走向世界不能“盲目接轨”
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排解
【关键词】:
【摘 要】:中学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嫉妒、自卑、任性、抑郁、焦虑、逆反、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厌学等心理问题在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那么,当今中学生为什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
中学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嫉妒、自卑、任性、抑郁、焦虑、逆反、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厌学等心理问题在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那么,当今中学生为什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其又该如何排解呢?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分析
1.中学生独有的心理特点。中学时期具有独特的过渡性和闭锁性特点。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共存的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教育、引导不善,必将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特点,他们不再轻易地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心理的外在行为越来越内隐。由于他们的心理“含而不露”,致使教师和家长对其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排解。
2.社会竞争的压力。21世纪是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世纪,竞争的最后落脚点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目前衡量人才素质的标准唯重学历,使得当今中学生们面临很大的求学与就业压力,他们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追求高分数。神经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状态,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学校环境的变化。小升初、初升高,使学生们到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门类、新的学习方法等都等待他们去适应,这就有可能引起他们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出现心理适应问题。如对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他们因心中无数而感到迷惘、困惑;同学之间新的分化与组合,会造成他们拘谨、紧张或不安;新的师生关系的疏远,会使他们感到倍受冷落和孤独;新课业的学习门类增多、难度加大以及学习方法上独立性要求的提高,也会使不少中学生感到手忙脚乱甚至惊慌不安,出现焦虑、自卑、学习效率低等心理问题。
4.教育的偏差。当前,中学教育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其弊端一是把基础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违背了中学教育的根本宗旨;二是把基础教育搞成了精英教育,把精力放在了升学有望的少数尖子生身上,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三是把基础教育搞成了狭窄的知识教学,忽视甚至取消了德、体、美、劳,单抓智育;在智育上又仅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在知识教学上,又是考什么教什么、背什么,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使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不仅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排解,还导致了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出现,如逆反心理、学习厌恶症、考试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排解策略
1.心理健康课与各科教学相结合。要科学地预防和排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必须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学常识,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会运用排解心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如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暗示疗法、疏导疗法、放松疗法、正强化法、支持疗法等等。各科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良好情感、坚强意志等的培养,所以,要预防和排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争取各科教师的积极配合。
2.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学生有心理问题往往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出了毛病,所以,要预防和排除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应注重培养其非智力品质。
3.个别教育与全面教育相结合。心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教育活动。它的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体的积极成长。心理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有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也就是说,它更强调对正常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同时兼顾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排除。
4.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再好的教育,如果学生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也无力发挥其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助人自助”,是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其解决问题。预防和排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做到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不仅要注重外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还必须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中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通过自我教育,来保持心理平衡。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网址: http://www.jcjylt.cn/qikandaodu/2021/0128/650.html
上一篇: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小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