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3石景山区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成果喜获全国基
- 11/13基教观察|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谁来补上这一课
- 11/12基教观察|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谁来补上这一课
- 11/11?保定市举办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校长论坛
- 11/11基础教育走向世界不能“盲目接轨”
基础教育中“信任”的伦理价值与意义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可以说是直接针对于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培育的,因此,基础教育最为体现教育“育人”的特质。
然而,面对目前国内普遍的信任危机,加之曾经的教育市场化的误区,使得目前国内的基础教育中也存在很大的信任危机问题。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体现于利益关系,更多的体现于对于人性、对于教育价值的信心缺乏。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中信任的匮乏是导致目前社会整体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而且,由于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色彩浓重,这也使得人们普遍对其中的不信任现象,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的对象——儿童的不信任现象,并不十分关注,更缺乏应有的反思。这也加剧了信任这一基本的道德原则在基础教育中的边缘化。因此,从教育伦理的角度确立信任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恢复其应有的价值,并用有效的方式重建信任,是基础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对于信任的依赖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不仅具有一种根基性的价值,同时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基点,对于个人则更是其发展的起点。基于基础教育的这些特点,信任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基础教育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人开始走出血缘关系而进入的第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而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认识并接触世界的方式仍然是以情感体验为主的,即以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儿童的认知方式具有典型的纯朴性、幻想性与情绪性。而且,儿童对于外在世界的感受更多的是疑问与惊异,这些疑问和惊异往往来源其感性的直观,诸如提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要跟我走?”等问题,这些从很多儿童心理的个案研究中都能有所反映。而正是这种疑问与惊异构成了人类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础。基于此,基础教育进行的前提也在于要认为儿童的认知方式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值得肯定的。这样,在人类认知的起始阶段——儿童阶段,才能使其认知有了明晰的对象性。在认识范围内,主客体之间不仅由此有了相对明确的划分,而且也有了最初的相关联的方式。对儿童情感体验的肯定本身也就是一种信任,即对儿童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信任,基于这种信任,基础教育才能有明确的引导方向。
其次,正是由于儿童时期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疑问和惊异,而儿童的理性能力又不足以使其独立的面对这些问题,加之在儿童认知方式的特殊性上也可以看到,情感体验具有着种种的不稳定性。因此,儿童对于整个成人世界而言还存在着极强的心理依赖,即他很希望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得到成人世界的回答,并将其作为一种经验储存于自身的认知系统中。如果说情感体验是基础教育存在的前提的话,那么这种心理依赖则是基础教育成为可能的条件。如果没有心理的依赖,或者儿童可以出于本性来自发地认识外在世界及其自身,那么教育就是无意义的。这种心理依赖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主体首先接触的周遭的成人,包括父母、长辈、老师等等;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与自己同龄并具有相似经历的主体。无论是哪个方面,都必然包含着信任这个因素,即儿童,乃至未成年人,相信周遭的人和事是可以信任的,其现象是与其本质是相对统一的。这也是基础教育能够成为现实的条件,因为,基础教育可以说是儿童第一个与之打交道的具有陌生感的成人世界。接受基础教育意味着他付出了最基本的信任,即在这个成人世界中,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使自我对外界的认知更为确立,也使自我与外界产生更为丰富的联系,从而确立自身。
将儿童的这两个基本的认知特点与基础教育的本质相联系,可以说,基础教育与信任之间有着特殊的价值关联。缺乏信任的基础教育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因为它根本上否定了儿童作为儿童的本质。卢梭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基础教育与信任的切合点,那就是为着人性的完善。
从基础教育的种种定义上来看,基础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目的,乃至于是唯一的目的就是“育人”,即使人成其为人,具有属于人的人性。而从现实而言,所谓的人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已然定性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丰富的过程;因而,人性其实也是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基础教育所面对的人恰恰是最能体现这一本质的人——未成年人。把未成年人从处于未成熟状态的人培养成为成熟状态的人,从有发展可能性的人,培养成为现实中得到发展的人,这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更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从现实而言,这里牵涉到了两个方面的信任:其一,教育者对于被教育者的信任,即教师对于学生的信任。这里要求教师信任学生的潜能及其拥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同时也信任学生本身具有的求知欲望。可以说,在未成年人的阶段,没有人是绝对排斥知识,排斥与外在世界交往的,只是方向与方式上有所差别。教师必须在对此抱有信任和肯定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使这种欲望朝向善的方向或恰当的价值观发展,避免出现人性上的缺陷。其二,也要求被教育者对于教育者的信任,即相信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价值水准能够帮助被教育者确立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并解答其遇到的感性问题。同时,也尊重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因为,信任本身也意味着一种托付和冒险,如果无法保证这一底线,基础教育亦不可能存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中还存在着教育管理和组织机构,他们并不直接参与教育,但又决定和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从基础教育的实践角度来看,这些机构也必须遵循由未成年人和基础教育的特征而推导出的基础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基础教育的目的和规律,并对未成年人自身的发展模式和人性的生成过程给予充分的信任空间。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网址: http://www.jcjylt.cn/qikandaodu/2021/0128/647.html
上一篇:贵州省基础教育教师绩效考核系统的分析
下一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