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9/30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09/29我区“三为课堂”助力基础教育发展
- 09/28北京中学特级教师受邀参加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
- 09/27聚焦以劳育人成渝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召
- 09/26省人大合肥团来我校调研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状况
问渠哪得清如许——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为了培养出具有医德高尚、专业技术过硬、既有临床经验、又有科研能力的优秀体外循环人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着手从新入科的医生、进修医生、徐州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等几个方面狠抓体外循环专业基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体外循环教育的过去 阜外医院由过去的部队医院转为地方医院,在几任科室主任的带领下狠抓体外循环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育资源及场地的限制,仅有短期的进修医生教育和有限的研究生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体外循环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缓解了体外循环人才供需不足的矛盾,为体外循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 体外循环教育的现在 50多年来,心血管外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外循环技术也发展成为心血管手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体外循环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在院所领导的支持下,以科室主任为首的领导核心制定了狠抓体外循环基础教育,用5~10年的时间把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塑造成以医生为主体的技术过硬的队伍的指导思想。 2.1 四生教育 2.1.1 新入科的年轻医生教育 每一名新入科的年轻医生上岗前都有科室的岗前培训,让他们了解科室的兴衰荣辱,时刻牢记“生命第一”及“对患者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的科训。每人指定一名高年资的副教授以上专家手把手教,言传身教。制定详尽的体外循环科住院医生培训计划。让他们在工作中逐渐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时时处处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临床工作中每一项操作。同时科内通过一系列科研和教学活动,使年轻医生认识到体外循环是一门跨学科,有深度的专业技术,并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以此来激发年轻医生对体外循环专业的热爱和研究。注重敬业精神、临床基本技能、体外循环基本知识等的培养。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保障方法。力求使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腾飞做好准备。 2.1.2 进修医生教育 进修医生教育有别于新入科医生的教育。进修医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基本没有体外循环经验。针对这一特点,科室制定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针。扎实的体外循环理论是培养优秀体外循环人才的基础。为此,定时间:每周一早7:00~8:00;定课程:每周都有详尽的课表;定人员:指定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主讲。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它不仅是医院的继续教育项目,还是北京市的继续教育项目。进修医生的临床实践分三个阶段(巡回、副机、主机)进行,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内容和保障方法及验收手段,确保每位进修医生最后有三个月的主机时间,确保每人主机体外循环例数超过100例。回原单位能够独立开展体外循环工作。自1994年成立体外循环科以来,已累计培养进修医生近500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已经成为我国体外循环的中坚力量。进修医生远离家乡、远离家庭,十分思念亲人,科室尽量给予人文关怀,生日礼物、聚餐、郊游,使他们融入到体外循环的大家庭中。 2.1.3 本科生教育 我国的体外循环灌注师的培养仍相对滞后,主要限于手术室内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人员组成复杂,人员水平层次及每年的例数相差极大。据此,在龙村前主任委员的倡导下,我国2004年在徐州医学院试点,开办了麻醉学·体外循环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教育,参照国际先进的培养模式,开始培养体外循环专门人才。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作为临床实习基地承担了每年20多名本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体外循环专业的本科生又不同于进修医生。有一定的体外循环理论,但完全没有临床经验。为此,指定副教授以上的老师带教。充分利用半年的实习时间加深对体外循环专业的了解,积极参与临床实践,能主机一些简单的体外循环手术,为今后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2.1.4 研究生教育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具有明显优势的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科室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0人、主治医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和硕士生导师5人。现有研究生15人。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在全方位提高体外循环专业水平的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开拓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身特色的研究领域,使其临床及科研水平,尤其在心肌保护,脑保护、血液保护和机械循环辅助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科研优势,大搞科研立项。迄今体外循环科已获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及其他各种科研基金,课题经费超过400万,并且获专利多项。每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统计源期刊论文20余篇。 2.2 创办刊物和编写书籍 杂志知识量大、要求高。需要有科室领导的支持和组织,领导决心不强,永远办不起来;要办杂志不仅仅是需要写文章,还需要外部力量和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科室开始从简单的内部刊物做起,其内容主要是摘录外文文章的翻译稿和发表一些本科人员写的文章,刊物名称为《体外循环》,两年后更名为《体外循环杂志》。在老一辈专家的关怀和解放军总医院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中国体外循环杂志》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2004年杂志成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扩大。 阜外医院的体外循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对于国外的经验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但是如何把这些理论和经验发扬光大,传授给他人,成了现任领导的首要任务。在龙村主任的领导下全科同仁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扎实稳妥的作风、精益求精的宗旨,目前已完成10余部体外循环专业书籍。传播了体外循环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成为业内的翘楚。 3 先进教育理念 3.1 “走出去,请进来” “走出去,请进来”是接轨先进医疗技术最为直接的途径。走出去,到先进的地区、先进的国家开掘视野,活跃思维,学到先进的技术;请进来,让先进技术来指导工作,一个点上的闪耀,带动一个面,受益一群人。然而,谁走出去,请谁进来,瞄准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却不能只是为了放一颗“卫星”。必须要考虑医院科室的方向,考虑当前和今后体外循环学科发展的需要等。还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才能修得正果。走出去,目前体外循环科的大多数人员都到过体外循环先进国家进修学习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请进来,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的发展,阜外医院的ECMO起步稍晚,但却能够通过各种请进来“华丽转身”成为国内ECMO数量及成功率的佼佼者。并于今年10月成功举办了“亚太ECMO年会”。 3.2 名师讲座、专家引领 体外循环学所属工作内涵不断拓展,特别是心血管手术近年来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如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提供专门人才已是迫在眉睫的议题。为此,要为在职灌注师提供更高学历层次(硕士,博士)的专业系统教育,增加灌注师资格认证基地的底蕴,进一步做好灌注师资格认证工作,从而较快提高我国体外循环学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体外循环科常规教学除每周一早上的体外循环理论课程外,还有周三早上的病例讨论及读书报告会、周四晚上的科研讨论会,内容涉及体外循环的基础、临床及相关学科知识。这些讲座及科研会,每次都能引起每位与会者的共鸣。 3.3 举办各类学习班 目前我国从事体外循环灌注工作的人员由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内科医生,实验室人员,护理人员以及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人员层次相差极大;有些医院一年完成数千例的体外循环手术,而有些医院一年仅完成几例体外循环手术,临床实践相差极大,水平也相差极大。为提高体外循环整体水平,阜外医院定期举办“体外循环理论与实践”和“ECMO”的全国性学习班。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大批学员,享有很好的声誉。 4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教育的未来 未来本科在全方位提高体外循环专业水平的同时,还需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开拓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身特色的研究领域,使其临床及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的地位。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在保持国内领先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学术研究及体外循环教育水平,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完善软硬件建设,才能为我国体外循环专业的提高和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编者按·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我们在今年第一期的杂志上集中发表了学会几位领导关于教育培训方面的文章,阐述他们对体外循环各层次同仁不同教育培训的见地。虽然笔者来自北上广不同区域,但是由于他们都是我国几所大型或特大型心脏外科中心体外循环工作主持者,除了有大数据手术患者数作基础,还有多年带教、培训各类学生、进修生的丰富经验。在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对过去的总结,对现在的主张,对未来的期盼,字里行间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为本,教育兴国。对国民如此,对我们这个专业尤其重要。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有序的体外循环教育培训,更不用说科班出身。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专门学校、专门教材时,我们还在“农耕”作业,差距显而易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祖国大地有了巨大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学会、我们杂志也已经问世十个年头,我们在各个层面上已经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有了自己出版的专业书籍,有了如同“家”一般的网站,和世界各国同行学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许多原本应该由政府职能部门做的事情,我们一直在继续着前辈和我们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中国体外循环从业团队是世界上一支特殊的队伍,医生背景的灌注师占了多数。我们完全有理由比国外同行做的更好。抓好教育培训是保证现有队伍素质之必须,更是为了体外循环专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希望同仁们关注、关心这件大事,也欢迎大家建言献策,把我们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可行的范围内做好做实。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网址: http://www.jcjylt.cn/qikandaodu/2020/100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