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9/30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09/29我区“三为课堂”助力基础教育发展
- 09/28北京中学特级教师受邀参加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
- 09/27聚焦以劳育人成渝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作会召
- 09/26省人大合肥团来我校调研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状况
论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医学伦理教育的融
基础医学形态学课程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人体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这些课程在实验教学中都会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人体标本。在长期的教学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加强伦理教育的融入,可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医德行为打好基础。 1 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融入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1.1 早期培养医学生的伦理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的转变,医疗改革的深入,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医学伦理教育是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医学伦理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医学生正确医德观念的形成[1]。而基础医学形态学课程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说是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步,其实验课在培养学生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融入伦理教育,能培养学生较早养成正确的伦理观。 1.2 弥补伦理教学的不足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主要依靠医学伦理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伦理课程基本上都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安排18~30学时不等,授课形式基本都是课堂讲授,课时较少、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制度性、经常性机制。医学伦理教育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要经过认知教育、情感陶冶、意志锻炼、信念确立和习惯养成等几个阶段,从内心去体会、去感悟,甚至是亲身体验,从而内化于心,不是简单的几节课堂学习能解决问题的。仅仅依靠几十个学时的理论课,很难达到伦理教育的目标。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融入伦理教育能弥补伦理教学的不足。实验课融入伦理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单纯课堂教学,融入的过程更多地是一种不露痕迹的伦理知识迁移,以讲授实验课内容为主,在涉及伦理问题时,适当、适时地运用伦理知识,避免单纯地讲授伦理知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以实验课内容为主线,横向融入、散点式引入医学伦理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使整个教学过程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兼顾,让伦理教育更直观、更生动,避免单纯伦理教育的枯燥乏味。 1.3 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 医学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其人才标准是什么?医学教育工作者始终在思考着这些问题。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公布了大学本科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2]。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其中,医学伦理教育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2]。伦理教育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如何有效地实施伦理教育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伦理教育依靠单纯的说教是无法达到目的的,若将伦理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中,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对专业的认同感与专业学习的兴趣,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 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融入伦理教育的原则 2.1 适度融入 适度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观点的重要论述,讲究事物的质和量要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平衡,始终保持在和谐的度内,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才能最有效地保持事物的本质[3]。基础医学融入伦理教育时要应用适度原则,适可而止,不可偏颇,不能因为伦理教育的内容过多而弱化专业教育,要始终围绕实验的中心内容和范围有序展开。首先,教师备课时要精选合适的伦理内容、合适的伦理知识容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伦理教育内容与实验内容做到无缝连接。其次,要把握正确的教学节奏,掌握轻重缓急,不能生搬硬套伦理知识,让伦理教育的内容如和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伦理教育是个长期内化的过程,不能期望依靠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来完成其教育目标,应是以专业教育为主适度渗透。 2.2 恰当融入 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毕竟是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其教学目标。不能因为要融入伦理教育,就不择时间,任意介入伦理知识,避免干扰到正常的实验教学,以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首先,在实验过程中,寻找恰当的介入点,只有当专业知识与伦理知识发生碰撞时,才是合适的介入点。其次,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从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和伦理知识的认知水平出发,在现有水平上逐步提升其伦理情感。在讲解专业知识时,不断融汇贯通,引导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其伦理水平,形成合理的融入伦理教育的专业知识认知结构。最后,知识学习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学生自身恰当的主动参与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3 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融入伦理教育的实施 3.1 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进行敬畏生命教育 在系统解剖学实验中,学生接触到的每一具尸体都隐藏着一个故事,而且,现在的遗体有许多系自愿捐献,要让学生尊重尸体,感恩曾经的逝者。可引用典型人物进行伦理教育。如我校,一德艺双馨的知名教授,逝世后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而是无偿捐献遗体给学校供学生解剖学习,以伟大的善举继续着他的“教学”,成为医学生“无言的良师”。他的无私奉献和崇高追求,永远值得我们敬仰,所以,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要宣传他们包括其家人的大爱,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他们的大爱精神所感召。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捐献者由衷的感激、敬佩之情。这样的伦理教育,必会使学生怀着崇敬之情来对待每一具尸体、对待每一个器官,严谨、科学地进行解剖操作。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举行遗体追悼仪式,向残缺的遗体鞠躬,感谢他们为医学所做的贡献。 在胚胎学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认识到,每一具标本都曾经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生命,每一个生命后面都站着一个曾经的母亲。讲到具体的器官结构和器官的发育过程时,让学生想象着自身的结构、自身的发育过程并感同身受的经历着和这些胚胎一样的过程。对于胚胎学的畸形标本,指导学生不好奇不冷漠,而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心,让他们认识到,如果不是因为畸形,他们也如我们一样生活在蓝天白云下。 讲到病理学标本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标本曾经像你我一样是鲜活的生命,正是由于某些脏器的病理变化改变了其人生轨迹,逝者为了生者、为了医学事业做出了最后的贡献,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德情操,学生在学习病理知识时其伦理道德被悄然升华,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情感被无声地渗透。将伦理教育与形态学实验深度融合,让抽象的伦理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震撼力。 3.2 加强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深化,可以引导医学生理性地从伦理角度思考死亡,反思人生的意义,激发出学生对医学伦理教育、对生命的认知。开展死亡教育既是医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需要,也是医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需要[4]。 人体解剖学实验中,用典型事例讲述解剖尸体来源,从医学和唯物主义的角度科学地阐释死亡,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打消对死亡的无名恐惧和忌讳。 在组织学实验中,从人体、器官的死亡延伸到细胞的死亡,将细胞看成是有机生命,从生命的角度认识细胞。胚胎学实验中,从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到胚泡的形成、三胚层的分化、胚体形成、器官的分化、到不同月份的胎儿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充分了解每一过程都可能死亡,使其认识到死亡存在于生命的每一阶段,进一步明白医生必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病理学实验中,以器官标本的由来为线索,描叙典型病例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或到死亡的病理过程。病理结构的每一次变化都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生命一步一步走向终点,从病理结构的改变引发对生命的珍惜。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措施,如胚胎学实验教学还可以联系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中引发的伦理问题,为使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为人类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服务,要在增强医务人员、患者的伦理教育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推进舆论监督。人工流产是医学诊疗措施之一,如何杜绝经济利益的驱使,解除传统观念的约束,避免选择性流产同样涉及伦理问题。 3.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接受基础医学教育的都是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有限,医学伦理观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融入伦理教育一定要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恰当地激发学生的伦理情感,调动学生主动融入伦理情景的意识,用自己的情怀感染学生,诱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进入角色。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教学原则,如启发性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将专业知识与伦理知识进行多点构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同时,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不可忽视,教师要发挥自身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学术影响和造诣,将伦理教育糅合到敬业精神中,将抽象的伦理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在一言一行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或应用到的伦理教育的渗透,我校在部分班级的人体系统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实验中有意识地进行伦理教育的融入,调查结果显示,融入伦理教育的班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明显优于其他班级,教学效果显著。当然,在其他形态学课程,如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等学科中也可以将伦理教育融入专业基础知识中。 伦理道德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而是任重道远,贯穿于医学教育和医学工作的全过程,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中伦理教育的融入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从医学生一入门就将伦理道德意识植入心扉并生根、发芽,期望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站在道德的高度真正践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救死扶伤。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网址: http://www.jcjylt.cn/qikandaodu/2020/1006/538.html
上一篇:近距离看美国基础教育(上)
下一篇:青岛市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差异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