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9/16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基础教育信息化2.0发展面临
- 09/14活动 | 力行而后知之真,自主探究重在行--上海基
- 09/12【生态文明教育】田晓耕: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
- 09/12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 09/10“民办+”新探索,肇庆推动基础教育提质
一个古典印度学学者眼中的鲁迅与泰戈尔
鲁迅和泰戈尔是东方现代文学的两位巨匠,作为一名研究古典印度的学者,很难对他们的作品与思想置喙。好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两位虽然身处前现代到现代的变革洪流之中,但他们所受的基础教育是前现代的,他们的写作风格是前现代的,他们的作品处处流露出前现代、甚至于古典的语言和思想。 相比鲁迅,泰戈尔更加敬重古典的形式和内容。他的作品有很多是直接用梵语命名的,比如,戏剧Vālmīkipratibhā《蚁垤的天赋,The Genius of Valmiki》、Visarjana《献祭,The Sacrifice》、Rājā《黑室中的国王,The King of the Dark Chamber》、Acalāyatana《不动,The Immovable》、Muktadhārā《瀑布,The Waterfall》、Raktakaravī《人红夹竹桃,Red Oleanders》,自传Jīvanasmrti《我的往事》,小说Na anīa《破巢,The Broken Nest》、Yogāyoga《交叉,Crosscurrents》,诗歌Mānasī《心中的向往,The Ideal One》、Kalpana《梦幻集》,等等,还有就是著名的诗歌集《吉檀迦利》——Gītājali。 Gītājali字面上理解是“作为双手合十敬礼的歌咏”,引申为“歌祭”(Song Offering)。其内容是对神的敬礼。我们知道,泰戈尔是毗湿奴教派的信徒,他敬礼的神就是毗湿奴。这部诗集的名字也是致敬了古代印度的一部敬礼毗湿奴的诗歌——Gītagovinda《被歌颂的牧牛童》。这是12世纪印度伟大的诗人胜天(Jayadeva)的作品,歌颂的是身为牧牛童的黑天(K a)与牧牛女罗陀(Rādhā)的爱情。由于这部诗歌作品无与伦比,此后出现了很多题目类似的模仿之作,比如湿婆教派的Gītagagādhara、Gītagaurīa、Gītagirīa,毗湿奴教派的Rāmagītagovinda、Gītarāghava,等等。 我国著名的印度学家金克木评价这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处于梵语古典文学和现代印度语古典文学的交界处,正好是兼作了殿军和先驱”。巧的是,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模仿了该作品的题目,而《吉檀迦利》本身又成为了现代印度语现代文学的先驱。 当然,Gītagovinda中的艳情,在《吉檀迦利》中并不存在。后者也没有继承前者载歌载舞的欢娱风格。不过,我们在《吉檀迦利》中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已经内化了的印度古典传统。比如41和43颂,会让人联想起《沙恭达罗》(Abhijānaakuntala)的情节和场景,86颂又会让人联想起《羯陀奥义书》(Kathopanisad)中Naciketas迎接死神的场景。至于奥义书(Upanisad)的思想、印度经典诗歌(kāvya)的表现手法,则散落、融合在整部作品里,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Gītagovinda对泰戈尔的影响如此之深远,以至于他的另外一部作品,仍然模仿了它的题目——Gītimālya《歌咏花环,Wreath of Songs》。 这些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只是试图以印度学家(Indologist)眼光来向中国读者解读泰戈尔,希望中国能够尽早译完他的孟加拉语作品,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多加关注印度的古典文化背景。这些见解若有纰漏,也算供在座的印度专家一哂。 回到鲁迅,他对印度文化也很有兴趣,曾经助印过佛经《百喻经》(*Avadānaataka),又名《痴花鬘》(*Bālamālya)这部作品是5世纪的印度僧人僧伽斯那(Saghasena)所集,由其徒弟求那毗地(Guavddhi)译成汉语的。至今未找到梵语原本。当然,这类佛经故事汇集本是很难找到梵语原本或者其他语言的译本的。像《贤愚经》,除汉译外,只有译自汉文本的藏译本;而藏文中有一部类似的《百业经》(Karmaataka),既没有梵语原本,也没有汉译本。如果我们能把《百喻经》置于印度文化的大系统之内,找出每个故事的源流,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网址: http://www.jcjylt.cn/qikandaodu/2020/0921/511.html
上一篇:小时候的模样
下一篇:应试时代的大学文学教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