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21教育核心期刊是哪些(教师论文封面格式)
- 12/12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学分怎么弄(基础教育大学生
- 12/09基础教育文献综述的范文(关于教育文献综述范
- 12/07基础教育毕业论文目录格式(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 10/22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河南基础教育投入十年增
高质量班级生活构建的历史回探与时代审视<sup
【开栏语】班级为学生的社会化搭建了早期的平台,班级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沃土。 缘此,我们理应积极地关注班集体建设,以班级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推动学校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班级生活做出深刻的教育反思、深度的实践追问以及深沉的人性关怀。 当然,对高质量班级生活的学理聚焦又必然会关涉诸多复杂的要素,牵涉到政策话语、学术话语与实践话语的融汇共生,也会触及发生在班级生活中的教育性知识、社会性行为与国家性导向。 然而,我们仍然要为此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从不同方面尝试勾勒出高质量班级生活构建的育人图景,以期聚焦班级教育发展的中国实践、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班级是中国基础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单位,也是人实现社会化最初的场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构建高质量的班级生活,始终是中国基础教育不变的初心。立足基础教育深刻变革的新时代,在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教师培训不断得到重视、教育评价持续得以改善、学生素养备受关注的宏观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是在哪里接受教育的?教师是在哪里传授知识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得以实现的?——与其说是在学校里、教室内,不如更确切地说——是在班级中。班级所包含的教育要素、所敞开的教育过程、所供给的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构建高质量的班级生活,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且是教育接续变革的时代诉求。 一、高质量班级生活构建的历史回探 班级生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情境,建构高质量的班级生活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这种必然应从中国班级教育的定位开始。 采取班级的形式来建构学校教育,并非中国首创。163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以班级作为授课单位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学达到了科学化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班级”也仅仅是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后的“附属品”[1]。当然,基于班级授课制所形成的“班级”,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但在实际育人方面仍旧缺乏实质性的改进措施。在我国,1892 年京师大学堂首次采用班级的方式进行授课,拉开了中国班级教育的序幕。与传统私塾教育、个别教育等小规模的授课方式不同,班级授课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适用于中国人口多、规模大的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思路。而苏联所采取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育人模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背景下,重视教学成为班级生活的主要内容,大家也逐渐意识到班级对学生德性养成的重要价值。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等曾将班级界定为“共同价值、共同的活动目标与任务,并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马卡连柯则将班级看作那种“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关系彼此联结在一起的有目的的综合体”。 伴随现代学科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视角下的班级也开始出现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对班级生活的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学意义上,班级是一个微观组织,班级生活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必要过程,是人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政治学意义上的班级生活则是公民政治化的过程,班级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路径;教育学视角下的班级生活则是培养人的基本过程,既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也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不难看出,班级受到广泛关注和充分重视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班级生活被重新认识也正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 在班级生活不断得到重视的历史过程中,对于班级性质或定位的认识深刻影响着师生班级生活的状态。 1.“行政班”视角下的班级生活。 这种视角表明了在班级构建的初始阶段,班级生活面貌往往与学校的外在赋予密切相关。新生入学之初,学校都会采取各种方式建构起不同的班级。为了进入一个好的班级,或找到一位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班主任,很多家长都会“择班”。我国班集体建设专家唐云增先生就曾语重心长地说:“那些重视择校的家长其实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班级生活的重要性,择校不如择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校纷纷采取电脑派位的方式,避免在新生分班过程中有人为干预。因此,如果说“行政班”的诞生是现代学校构建的产物,那么“行政班”视角下的班级生活就是一种群体生活重组的过程。对某个学生来说,与哪些同学在一个班级内生活,哪位班主任、哪些教师引导班级生活,则充满了偶然性。 2.“教学班”视角下的班级生活。 这种视角表明了班级构建的基本价值,即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而将其编组成班。在班级生活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接触更多地在于教学过程。教学时间占据了班级生活的大部分,过一种有价值的教学生活、提高学习过程的综合效益成为班级生活的核心要义。当然,这种“教学班”视角下的班级形式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曾被采用,当前很多国家的小学班级也基本上都体现了“教学班”的内涵。例如,美国的一名小学生走到学校内,开始一天的校园生活,一般都会将自己的个人物品放到一个储物柜中,然后基于不同选课内容而走进不同的教室。这种“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使得班级生活也仅限于一节课的教学生活。选课的教学模式最早源自19世纪初的德国,而后被引入美国学校教育制度中。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取选课走班的方式进行教学,班级生活也在不同形式的班级中微观地存在着。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部分中小学校也一改传统的既定课程模式,开始尝试选课走班的方式。这种方式使班级生活出现了变化,很多学生在不同的班级中(或称之为“新”班级)表现更为活跃、需求更为多样。在探索新班级生活的过程中,“选课走班”制使得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可能。 3.“教育班”视角下的班级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在《教育班:继续探索以班级为基础的德育之路》一文中回顾了中国班级的衍生历程以及班级生活组织的不同样态,指出“行政班”是一个容易被误导方向的话语,“教学班”则难以“承载教育的价值与目标”,而唯有“教育班”才是能够“推陈出新的教育改革单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充满教育色彩的组织或者说生活世界”[2]。因此,“教育班”视角下的班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中国班级的育人过程。这种班级生活不仅容纳着教学、行政的方式,而且更加关注人际沟通、人格养成以及公民塑造等多种教育目标。 二、高质量班级生活构建的时代审视 在中国逐渐步入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构建高质量的班级生活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且体现着新时代对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是“兼顾学生学业成绩与身心健康、兼顾核心素养与个性特长、兼顾师生教学高成效与成长可持续的发展”[3]。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最为根本的是要落实到学生培养上来。 国际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已然表明,重视教育质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全球目标——“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那么,什么是教育的“优质”?或者说,教育之优的“质”在哪里?从全球视野来看教育之样态,我们不难发现,对教育的高质量要求正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维度。在这种教育高质量的全球视野下,不同国家对教育的高质量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例如,美国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持续强化学校教育水平;英国正调整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如数学课堂教学等正开始仿效中国,并不断强化基础教育的教学难度;乌克兰在基础教育方面更加重视公民道德养成,持续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在一项试图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中国学生的测试成绩也开始出现了变化——在长期的测试中,中国学生多个学科的成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在2015年PISA 报告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指出,学校“既帮助学生形成学术技能,又引导学生发展社会性与情感性技能,而这些技能都会帮助学生构建起幸福的生活”[4]。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有关学生成长的学校内部结构。 从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价值追求。这种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便是教育。学生能否在班级内部过一种高质量的班级生活,成为考查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指标。新时代提供给每个人“人生出彩”的机会,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人“放出光彩”,则需要从人成长的基础阶段开始着手。这就涉及学生在学校内、在班级生活中如何成长的问题。中国班级所独具的“教育班”功能要求班主任要借助班集体的力量,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从最初的班级组建形态走向班集体建设,这是很多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绝非一个班级发展的必然过程。事实上,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有很多优质的班集体密切相关。这种班集体为构建高质量的班级生活搭建了平台,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了学校的德育实效。正如卜玉华教授所说:“历史证明,班集体的建设逐渐形成了我国班级工作的最大特色,它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责任感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5] 综上所述,从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回探到当前的时代审视,班级始终为中国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教育要素,构建高质量的班级生活正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1]李娜.关于班级的多维逻辑分析及其对走班制改革的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2017(11):32. [2]李家成.教育班:继续探索以班级为基础的德育之路[J].人民教育,2017(20):30. [3]李志厚.论适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导刊,2019(1):5. [4]OECD. PISA 2015 Results(VolumeⅢ):Students’Well -Being[M].Paris:PISA,OECD Publishing,2017:19. [5]卜玉华.我国中小学班级工作的传统与当代变革[J].教育研究,2004(11):63.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网址: http://www.jcjylt.cn/qikandaodu/2020/0529/336.html
上一篇:视角转移下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础
下一篇: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比较研究